100%

揮麈錄 (宋)王明清撰 

 

目錄

 出版說明

 實錄院牒泰州

 前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李賢良簡

   王知府自跋  

 後錄

   卷一

  卷二

   艮嶽

   介亭

   極目亭

   圌山亭

   跨雲亭

   半山亭

   蕭森亭

   麓雲亭

   清賦亭

   散綺亭

   清斯亭

   煉丹亭

   璿波亭

   小隱亭

   飛岑亭

   草聖亭

   書隱亭

   高陽亭

   噰噰亭

   忘歸亭

   八仙館

   環山館

   芸館

   書館

   蕭閑館

   漱瓊軒

   書林軒

   雲岫軒

   梅池

   雁池

   硯池

   林華苑

   絳霄樓

   倚翠樓

   奎文樓

   巢鳳閣

   竹崗

   梅崗

   萬松嶺

   蟠桃嶺

   梅嶺

   三秀堂

   萼綠華堂

   巖春堂

   躡雲臺

   玉霄洞

   清虛洞天

   和容廳

   泉石廳

   揮雲亭

   泛雪廳

   虛妙齋

   壽山

   杏岫

   景龍江

   鑑湖

   桃溪

   回溪

   滴滴巖

   榴花巖

   枇杷巖

   日觀巖

   雨花巖

   蘆渚

   梅渚

   榠查谷

   秋香谷

   松谷

   長春谷

   桐徑

   松徑

   百花徑

   合歡徑

   竹徑

   雪香徑

   海棠屏

   百花屏

   蠟梅屏

   飛來

   留雲石

   宿霧石

   辛夷塢

   橙塢

   海棠川

   仙李園

   紫石璧

   椒崖

   濯龍峽

   不老泉

   柳岸

   棧路

   藥寮

   太素庵

   祈真磴

   躑躅巋

   山莊

   西莊

   東西關

   敷春門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第三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餘話

  卷一

  卷二

 附錄

雲麓漫鈔%  宋趙彥

  宋趙與賓退錄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志附志雜說類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小說類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類

  宋史藝文志小說家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小說家類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小說家類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小說家類

  王國維觀堂外集庚辛之間讀書記

  清顧廣圻、黃丕烈百宋一廛賦注

  清楊紹和楹書隅錄續編

  清丁丙本書室藏書志小說類

  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小說類

  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

  餘話目後木記

  藏印

  潘明訓寶禮堂宋本書錄

  津逮祕書本揮麈前錄毛晉跋

  津逮祕書本揮麈後錄毛晉跋

  津逮祕書本揮麈三錄毛晉跋

  津逮祕書本揮麈餘話毛晉跋

  清王士禛漁洋書跋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三十跋揮麈後錄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揮麈錄題辭

  四部叢刊續編本揮麈錄張元濟跋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北京圖書館本書目雜家類

 引稱唐宋典籍索引

 引述諸家說索引

揮麈錄 (宋)王明清撰

出版說明

  揮麈錄是南宋中期一位留心當時史事的王明清 【 王明清因他的父親從事國史的寫作,幼年耳濡目染,就對當代史事,富有興趣,到弱冠時已能博識「本朝典故,前輩言行」,「在眾座中偶舉舊事,了了如在目前」(可參考本書九七條、一二五條、三五一條)。李燾及陳傅良皆曾欲薦王明清修史。】 所寫的一部筆記。裏面記載了不少關於南、北宋之間大動亂時代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情況。它是朝政敗壞、統治者生活腐朽的北宋末期,以及人民要求抗敵、統治者妥協苟安的南宋初期的一面歷史鏡子。

  王明清,字仲言,汝陰人,正生于兵戈俶擾的南宋王朝第一年(建炎元年,公元一一二七年)。作揮麈錄時,年四十歲(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在會稽。作揮麈後錄時,年六十八歲(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在武林 【 後錄雖撰成於紹熙五年(一一九四),但屬稿伊始,還應是較早的。因據前錄自跋,王明清在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謁李燾時,已嘗「出眎二編」,意即包括後錄初稿在內。】 。作揮麈第三錄時,年六十九歲(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在泰州。作揮麈餘話時,年七十或七十一(慶元二、三年間,一一九六—九七) 【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謂:「餘話不知作於何時,而有趙不譾跋,題慶元六年庚申(一二00),於時明清年七十四。」按,明清別著有玉照新志,新志自序於慶元四年戊午(一一九八。按,明刊本作「慶元丙午」,誤;從秦酉岩校本改。慶元無丙午)。新志卷二內載:「明清揮麈餘錄載李元叔上廣汴都賦於祐陵,由此進用」云云。則餘話成書,尚在新志之前,計其時必為慶元二、三年間。】 ,地點未詳。四錄成書,前後歷時三十餘年。著述的宗旨,意在存史事舊聞,追步其先人的緒餘。因為明清的父親王銍,曾以畢生之力,撰輯國朝史述,對當時政府所編輯的三朝國史,多所匡正 【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王性之記問該洽,尤長於國朝故事,莫不能記。對客指畫誦說,動數百千言,退而質之,無一語繆。」】 ;但史稿受扼于秦檜,最後且不免付諸一炬,以求避禍(參看本書初錄「王知府自跋」和二四一條、二八七條)。王明清撰揮麈錄,雖為筆記性質,但也力求持正論,詳故實,不失史法。因而其書為南宋最負時望的史學家李燾(仁甫)所稱道。書中所記南渡初年史事,往往為李心傳所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所採用,特別是高宗渡海避難的部分(參看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見本書附錄)。慶元初元(一一九五),實錄院為編修高宗實錄徵集史料,一再牒泰州抄錄揮麈前後錄。這些都說明本書的史料價值,在當日已有定評。

  王明清雖是封建時代地主階級士大夫分子中的一員,但他具有正義感,而且也是當時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封建統治集團的殘暴慘酷、荒淫無恥和置國家人民利益於不顧的行為,是很看不順眼的。通過了他的樸素的記述,表達了他的正義態度。另方面,凡是堅決抗敵的民眾、為國捨生的烈士和剛正不阿的君子,都受到他的表揚。因此也就能比較好地反映了當時的真實。例如,一三三條、三一五條、三九七條都寫宋徽宗窮奢極欲的情況,特別對艮嶽的經營寫得很詳細,而同時就說:「是時獨有太學生鄧肅上十詩,備述花石之擾,其末句云:『但願君王安萬姓,圃中何日不東風!』詔屏逐之。」四一九條記宋徽宗迷信方士鍊丹之術,妄想長生不老,但是鍊出的丹藥,自己不敢先嚐,卻把親信的臣子取來做試驗,結果這臣子一命嗚呼,還使幾百戶民居遭到大火的災害。北宋末年奸臣弄權,誣陷盛行,政治黑暗達於極點。看了一六0條、二五九條等驚心怵目的記事,以及二四六條寫高俅發跡的經過,二五四條寫童貫造宅的豪華,都令人感覺到這種王朝確已腐爛透頂。然而那時也不乏剛正憂國之士,如作十諫詩的鄧肅(一三三條)、屢上封事言時政未便的雍孝聞(五一條)、拖住了徽宗衣裾行諫的陳禾(三七六條)等都是。但他們的遭遇都是直言逢忌,身罹刑辟,因而也終於不能挽救北宋王朝傾覆的命運。

  高宗中興,主要是因為有人民武裝和下級官兵在奮起抗擊敵人,纔使他能逃脫敵人的追蹤,逐漸穩定下來,建立了他的小王朝。揮麈錄中有幾處地方說明了這個真實情況:八四條記建炎三年二月金人舉國南寇,幸因招信尉以所部弓手百餘人拒敵,竟死不退,高宗及百僚才得乘機南渡;三0七條記同年十二月金兵追抵餘姚,知縣李穎士募鄉兵捍拒,金兵不知虛實,彷徨不敢進者一晝夜,高宗始得登舟避去。而那些高級將官,在王明清的筆下,毫不掩飾地揭露了他們除了降敵以外,大多是望風逃遁,不戰而潰,而在敵人自動撤退的時候,復又領兵進佔空白地點,冒領「戰功」的醜態。他們並且於進入所謂「收復」地區後,縱其部下掠取民居窖藏,「遺民間訪舊居,即執之,笞責苦楚,窮問瘞藏之物」,致使人民痛感「兵多將庸,既墮虜計,又遭官軍之毒」;甚至感到「殺人攘剽,毒甚於虜」(二六九條、二七四條)。但是這些禍國殃民的將官,並沒有受到任何的懲罰,反之,堅持抗戰、收復失地的將領岳飛父子,倒被這個反動政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使用「莫須有」的罪名殺人,正是北宋末年盛行的誣栽之風的延續和加劇。在南宋,甚至是宗室,也會輕易地被誣殺害(見三二七條)。揮麈錄裏收錄了一篇被收賣的壞分子首告岳飛「造反」的告狀(四三二條),正是用可恥的實證來暴露了封建統治集團的罪惡手法。

  這個時期主要的權奸就是秦檜。他的反人民的罪行和罪惡的行徑,是難以悉數的。本書以細節的述,對他作了較多的揭發,如二八二、二八四、二九0、三00、三三八、三四一、三四四、四二六、四三0、四三五等條。綜合這些材料,使這個心地褊狹、機詐百出的權奸醜惡形象躍然紙上。

  揮麈錄部分地反映了南、北宋之間的黑暗統治面貌,也紀錄了這個時期一些剛正人士的事跡,特別是堅持抗戰、不惜犧牲的人民英雄(如三二二條記王稟、徐徽言、李邈事),也收錄了若干篇正氣昂揚、文情並茂的好文章(如二七五條胡銓撰責秦檜遣王倫修和書、三二一條王銍撰西道總管募勤王師檄文),顯示了黑白分明、公道人心之所在。

  王明清雖因長於史學、態度嚴肅而對當時史料的蒐集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他在對待農民起義問題時,仍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說話,如一三七條關於黃巢的記述等是。他雖為岳飛父子的冤死抱憤,但又寫述他們之所以遭到非命,乃因岳飛葬母風水不利,須「經數十年,再當昌盛」(三三四條)。他看不到岳飛沉冤之終於能夠翻案,乃是由於人民的力量,即公論難泯之故,而相反地作了唯心的解釋。但是總的說來,揮麈錄所提供的史料,對分析南、北宋之際的政治歷史和社會情是有頗多用處的。書中有關典章制度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記述,也往往足以補史籍的缺文,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和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已屢以為言(均錄見本書附錄)。因此,我們將它選入宋代史料筆記叢刊,校點重印。

  揮麈四錄是分別成書的,前三錄最初各自單獨刊行;餘話成書後,有龍山書堂四錄全書合刻本。前三錄的宋刊本,黃丕烈、陸心源舊皆有藏:陸本流入東瀛;黃本僅餘第三錄殘本,經寶禮堂入藏於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近年又得宋龍山書堂刻四錄全本。龍山所刻,明末汲古閣毛氏曾影鈔一部,津逮祕書第十四集中所刻的揮麈四錄,即從此本出;清嘉慶間昭文張氏學津討原本,又自津逮本出。毛氏影鈔本,前錄第一、第二卷,三錄三卷,後來佚去,經據汪士鐘所藏宋刻本影寫。這個影鈔本,曾藏上海涵芬樓,並影印入四部叢刊續編中。現在用叢刊本作底本,仍用北京圖書館所藏龍山書堂原刊本核對一過,偶有影鈔本不符之處,據原刊本校正,並在校勘記中寫明。此外,我們還進行了一些其他的校勘工作:

  一、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揮麈第三錄,與龍山書堂本有異同,並有足以校正龍山本處,今據以校訂。

  二、用百川學海本揮麈錄校。這個本子誤題作者之名為楊萬里,即四庫存目著錄的誠齋揮麈錄。據近人王國維的考訂,它雖然誤題作者的姓名,其實是依據揮麈前錄的初稿刊刻的(庚辛之間讀書記,見本書附錄)。我們細校以後,證明王氏之說是正確的,而且發現這個本子可以校正其他本子的若干錯誤,因據以校補,並紀錄在校勘記中。

  三、用津逮祕書本校。津逮本雖錯誤頗多,為李慈銘所疵議(越縵堂日記,見本書附錄),但也必須指出,有些字句是宋本脫誤,曾經毛氏在刊刻時校正了的,今亦據以校補,並紀錄在校勘記中。

  四、用有關的資料校。有些字句,是任何本子都有錯誤,以致無法讀通。經核對有關資料後,始獲校正。如第一二條引魏書高允傳一段,一三五條引儒林公議一段,一五五條論新唐書,二二六條引東坡樂府等,均檢對原書,更正誤文,並在校勘記中明。

最後,我們還附錄了一些有關本書及作者的資料,以備參考。但是校訂、輯錄的工作,做得還是不夠周到。希望讀者發現錯誤,隨時指教。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一九六一年七月

實錄院牒泰州

  檢准淳熙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尚書省劄子、國史院狀勘會,已降聖旨指揮,修高宗皇帝實錄。續奉聖旨,編修御集。今來合要高宗皇帝朝曾任宰執、侍從、卿監、應職事等官,被受或收藏御製、御筆、手詔,及奏議、章疏、劄子,█制誥、日記、家集、碑誌、行狀、諡議、事略之類,委守臣躬親詢訪。如逐官其間有已物故者,詢其家子孫取索。如部秩稍多,差人前去抄錄,及委官點對,津發赴院。仍許投獻,優賜錢帛,多者推賞,候指揮。五月二十三日,三省同奉聖旨,依劄付院。當院今訪問得泰州通判王明清有揮麈前後錄,合行照使。須至公文牒,請詳牒內事理,遵從已降聖旨指揮,移文王通判,借本差人抄錄,委官點對無差漏,疾速津發赴院守等照使,幸勿違滯。仍先希已依應公文回示。謹牒。

慶元元年七月初八日牒

宣教郎太學博士兼實錄院檢討官戴溪

奉議郎祕書省著作佐郎兼實錄院檢討官李壁

中奉大夫行軍器少監兼玉牒所檢討官兼實錄院檢討官高文虎朝請郎新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兼實錄院檢討官石宗昭

實錄院牒泰州

  檢准淳熙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尚書省劄子節文勘會,已降聖旨指揮,修高宗皇帝實錄。續奉聖旨,編修御集。今來合要高宗皇帝朝曾任宰執、侍從、卿監、職事等官,被受或收藏御製、御筆、手詔,及奏議、章疏、劄子,█制誥、日記、家集、碑誌、行狀、諡議、事略之類。今訪問得泰州通判王明清有揮麈前後錄,合行照使 【 有揮麈前後錄合行照使 照原誤點,從皕宋樓藏書志引宋本改。】 。當院已於七月內文移貴州。去後至今多日,未見依應前來,須至再行公文牒,請詳牒內事理,遵從已降聖旨指揮,移文王通判,借本差人抄錄前項所要文字,委官點對無差漏,疾速津發赴院守等照使,幸勿仍前違滯。謹牒。

慶元元年九月日牒

宣教郎太學博士兼實錄院檢討官戴溪

奉議郎祕書省著作佐郎兼實錄檢討官李壁

奉議郎祕書省祕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兼皇弟許國公府教授兼權司封郎官顏棫

朝散郎祕書省著作郎兼實錄檢討官兼吳王益王府教授兼權兵部郎官王容

承議郎祕書丞兼實錄院檢討官兼權禮部郎官邵康

中奉大夫行軍器少監兼玉牒所檢討官實錄院檢討官高文虎

朝議大夫起居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兼權刑部侍郎劉德秀

朝請大夫權尚書禮部侍郎兼實錄院同修撰楊輔

朝奉大夫權尚書吏部侍郎兼實錄院同修撰應孟明

朝議大夫試中書舍人兼侍講兼實錄院同修撰黃由

太中大夫試吏部尚書兼侍講兼實錄院同修撰葉翥